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殿试的读卷大臣:
额勒和布:武英殿大学士,时任吏部尚书。
恩承:东阁大学士。
翁同龢:户部尚书,为光绪帝的帝师,在晚清政坛具有重要影响力。
李鸿藻:礼部尚书,属清流派领袖,曾参与洋务运动。
徐郙:吏部右侍郎,同治元年状元,后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
廖寿恒:户部右侍郎,后任军机大臣,参与戊戌变法。
汪鸣銮:工部侍郎,曾任江苏学政,支持维新。
陈学棻:内阁学士,后任兵部侍郎。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会试考官
1.大总裁(主考官)
清代会试设正、副主考各一人,但实际常设多名重臣共同主持。壬辰科四位主考官均为二品以上高官,体现清廷对科举的重视
1.翁同龢(正考官)
头衔: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毓庆宫行走(光绪帝师)
-背景: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
-特殊地位:晚清帝党领袖,后主导维新变法,其选拔倾向影响士林风向
2.祁世长(副考官)
-头衔: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户部三库大臣
-背景:山西寿阳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
-实务特征:兼具工程管理与财税经验,反映考题可能涉及实务策问
3.瞿鸿禨(副考官)
头衔: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值阁事
背景:正蓝旗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
政治角色:满汉融合代表,后任军机大臣,庚子事变后主持新政
4.李端棻(副考官)
头衔: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值阁事
背景:贵州贵筑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
历史影响:戊戌变法重要推手,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
壬辰科會試
宗室同年
一名
溥岳年三十歲镶红旗英茂佐领下四品宗室
長貂年二十四歲正藍雄廣裕佐领下四品宗室
宝熙年二十五岁正藍旗广瑞佐领下四品宗室
光猪十八年壬辰科會試同年錄
一名
劉可毅年三十八歲江蘇武進縣拔贡生
汪棣昌年五十七歲直隸朝陽縣附生户部郎中
姚晋圻年三十五歲湖北羅田縣廩生
李希圣年二十七歲湖南湘鄉縣廩生
顾仲姿年三十六山東聊城縣岁贡生
楊士晟年三十五安徽泗州附生
贵誠。年二十九歲正百旗滿州文德佐领下附生
趙鼎仁年三十五歲浙江鄞縣廪生
葉德輝年二十八歲湖南湘潭縣附生
十名
湯壽潛年三十五歲浙江山陰縣副貢生
會試同年錄
壬辰科
奉
天承運
皇帝制曰光緒十八年
壬辰科四月二十六日策天下貢士劉可毅等三百一十七名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用茲诰示
第一甲
劉福姚广西临桂縣人
吴士鑑浙江钱塘縣人
陳伯陶广東東莞县人
第二甲
惲毓嘉顺天大興縣人
張鹤龄。江蘇陽湖縣人
李雲慶湖北黄安縣人
周學銘安徽建德縣人
趙啟霖湖南湘潭縣人
周景濤福建侯官縣人
宗室宝熙正藍旗人
最后无一人进入最后电视的前10名。这是为什么呢?
1.会试与殿试的职能差异
会试作为选拔贡士的考试,主要考察经义与八股文,注重学术功底;而殿试作为最终排名考试,以策问形式考察治国实务能力,更强调政治见解与应对时务的能力。
例如,壬辰科殿试题目涉及西藏治理、礼制考辨、仓储改革等现实议题(如“西藏通朝贡之路”“周代宾礼制度”“汉唐屯田政策”),会试前十名可能因策论内容不够精详或缺乏创新见解而排名下滑。
2.殿试评卷的特殊性
书法权重:清代殿试评卷重“庄雅”书法,若策论内容相近,书法优劣直接影响名次。如龚自珍因书法不佳从一甲滑至三甲,曾国藩亦因书法问题仅列三甲。
读卷大臣偏好:殿试读卷官多为一二品重臣(如翁同龢、李鸿藻),其政治立场可能影响评判。例如,清流派领袖李鸿藻注重“经世致用”,而翁同龢作为帝师更关注策论与皇权稳固的契合度。
1.派系平衡的隐性规则
殿试读卷大臣的构成(如翁同龢、李鸿藻、徐郙等)涵盖不同派系(帝党、清流、保守派),名次可能需兼顾各方利益。
李鸿藻的清流立场:主张务实改革,反对虚浮文风,可能对会试中偏重经义但缺乏实务见解的考生降等。
翁同龢的帝党角色:作为光绪帝师,其选拔标准可能更倾向支持维新或中央集权的策论。
2.宗室与汉臣的平衡
会试前十名中有三名宗室考生(如宝熙),但清代殿试为彰显“天子门生”的公平性,常限制宗室高位。例如,宝熙虽列二甲,但未进前十,可能因避免“满汉失衡”的舆论压力。
1.策论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壬辰科殿试题目聚焦边疆治理、礼制改革等现实问题,而会试前十名可能长于经义却疏于时务。
会试第一名刘可毅以经学见长,但其策论若未能结合光绪朝“爱民”“御世”的执政理念,易被降等。
汤寿潜(二甲第11名)虽未进前十,但其《危言》等著作展现的变法思想可能更符合读卷大臣期待,故后续仕途显赫。
2.书法与格式的硬性要求
清代殿试试卷需以工整楷书誊写,且不可涂改。会试前十若因书法潦草或格式错误(如避讳疏漏),可能直接被归入三甲。
殿试阅卷采用“转桌”制度,八名读卷官依次评阅,首位阅卷官的意见往往主导最终等级标识(如“圈”“尖”)。若会试前十的试卷首位阅卷官评分较低,后续阅卷官可能跟从“潜规则”维持原判。
光绪帝可能基于个人偏好或政治需要调整名次。甲午战争前骆成骧因策论首句“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打动光绪,被破格擢为状元。
1.清廷对实务人才的迫切需求
光绪亲政后推行新政,殿试更倾向选拔具改革意识者(如张元济、蔡元培)。会试前十若策论保守,可能被实务派官员压降名次。
2.考官与读卷官的重叠
翁同龢、李端棻同时担任会试主考和殿试读卷官,但会试侧重学术,殿试侧重政治,二者标准不同可能导致名次波动。
